专业变动:新增多的专业不一定就热,被撤销多的专业也未必就冷

作者: 时间:2019-04-03 点击数:

3月29日,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据统计,全国各学校共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831个,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41个、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0个、撤销本科专业416个。据统计,各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,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、机器人工程、智能科学与技术、智能制造工程等出现次数最多。而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出现次数较多的有人工智能、网络空间安全、会计学等。各高校被撤销专业中,服装与服饰设计、教育技术学、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被撤销最多。

每年,教育部都会公布新增或撤销专业名单。也都会有围绕新增、撤销名单的各种解读。其中最为普遍的解读是,用新增或撤销的数量来评价某个专业的冷热,新增多的“热”,而被撤多的则毫无疑问属于“冷”。这是完全错误的解读,甚至会误导学校设置专业,以及学生选择专业。新增或撤销专业需要具体学校具体分析,而且,不论是新增还是撤销,都需要大学教授委员会、学术委员会充分论证,这才能促进大学优化专业,提高专业教育质量。

新增多的专业,其中不乏盲目追逐热门,跟风举办的专业。有的学校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,觉得某一专业时髦,就开设这一专业。但由于同时举办的学校多,总招生规模大,而本校专业又没有办出专业特色,很快就变为“冷门”,近年来被撤销的专业,有不少就属于当初追热举办的专业。因此,在选择新增专业时,必须分析每所学校的具体办学情况,这一专业属于完全新增,还是由其他专业改建、调整,如果完全新增,这一专业与该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吻合,如果由其他专业改建、调整,原有专业的实力如何,等等。如果不分析学校的具体办学定位、办学条件,认为某些新增专业属于热门,就盲目选择,那会助长学校盲目新增“热门”专业,也会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。

从大学的办学定位看,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,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,因此,不宜不断的调整专业,而是要拓宽专业面,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。而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,由于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,因此,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,及时调整专业。但从新增和撤销专业的名单看,大家特别关注的是985、211院校(这些院校主要应进行通识教育)的专业调整,而不太关注进行职业教育的院校(地方本科院校)的调整。

这也应该成为学校新增、撤销专业的基本的原则。每所大学的定位不同,要根据本校定位调整专业设置。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,要有办学的定力,坚持本校特色,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,就没有时髦、热门的商学院、医学院、法学院。而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,则要对社会需求变化特别敏感,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要。

怎样坚持以上原则?这就需要高校在新增、撤销专业时,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科学的论证。大学调整专业,这属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,应该尊重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,但近年来,不少大学调整专业,是由行政领导拍板决策,导致有的本校并没有能力办好的专业仓促上马,而有特色的专业却被砍掉或被整合,由于行政领导追求办学政绩的心态都差不多,就出现某些专业同时新增,某些专业同时被撤的景象。比如,人工智能专业、大数据专业、机器人专业近年来很热,但是,我国究竟需要多少这方面的人才,学校开设这一专业,怎样办出专业特色,这是需要充分论证的,大家一哄而上举办这些专业,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
对于新增专业,为尊重学校自主权,目前实行备案制和审批制,大部分新增专业只需备案即可,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教育部门要通过信息公开、大数据服务,告诉大学我国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,这一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情况,以引导大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,同时也给受教育者选择专业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服务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作者:熊丙奇  2019年3月30日)

Copyright© 2019 fgzy.qfnu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曲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室版权所有 

地址: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 邮编:273165